私有云转向公有云的一些思考
公有云规模效应明显,在实际生产中具有低成本且资源供给充沛的优点,且地域分布较广,可选择性大,为架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很多公司现有的服务大部分都是自建基础设施,研发同学对公有云服务充满了抵触和误解,常见有这一些问题:
公有云服务给业务和架构师带来的根本性好处是什么?
本质上解决了机器资源和服务能力的供给问题,从此将拥有近乎无限的计算存储能力,且无需为此准备过多的库存,按需使用; 同时也无需手动管理这些资源底层实现,业务不再受限于地域特征,业务和架构师的精力可以更多专注在“需求侧”
在公司众多业务里,公有云最容易产生价值的就是资源供给侧矛盾比较突出的业务
用了公有云服务是不是意味着研发团队失去了价值?
是,也不是
如果一个团队仍然停留在资源部署、调参、调试、分发阶段,那么公有云对其就是颠覆性的,这样的团队必然会失去价值
研发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一定不是上面这些,而应该是整体架构设计、资源合理统筹管理、业务需求识别与转换、成本与收益权衡等能力
这些能力是公有云等IaaS供应商天生就所无法提供,具备这些能力的团队才能持续保持先进性,才能在滚滚技术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支能够充分理解公有云各产品核心特性并结合业务场景合理规划使用的团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团队
如何规避“厂商绑定”的负面影响?
各供应商都拥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等独特的技术,一般都会打着高性能低成本的旗号,我们要做的是,扛住诱惑!
尽量使用符合开源标准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兼容Redis协议的NoSQL数据库; 一旦耦合某个供应商的某项技术,再想解开就很难
公有云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
基于公有云的架构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还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例如
产品选型
每个厂商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上百个产品,这些产品中很多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场景重叠,针对具体的场景选择最优的产品是架构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很多人仍然从老的思路出发,在公有云上大量自建服务,这样做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公有云的服务能力,而且还使自己陷入了后续维保的困境
成本控制
各供应商通常都有着极为复杂的计价方式,我们难以计算资源成本,尤其是servless这种模式可能会引发账单风暴和成本失控
性能评估
传统的自建机房的性能基线已不再合适,业务不得不在各供应商上重新评估性能
数据安全
数据上云的最大风险在于安全,对数据加密、审计、权限管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部分业务由于数据敏感性和合规等要求,不能部署在公有云,这就意味着需要采用混合云模式,安全管控难度将进一步上升